2.色彩构成
色彩构成,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 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色彩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和肌理等而独立存在。
2.1 色彩基础
01光与色
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
(1)光与可见光谱。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电磁波, 只有在0.39微米~0.77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对色彩的视觉感受,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波长大于0.77微米称为红外线,波长小于0.39微米称为紫外线。
(2)光的传播。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不同的波长会产生色相差别,不同的振幅强弱和大小就会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和折射等多种形式。当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的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物体的干涉,则会产生漫射,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如通过不同物体时,方向产生变化则称为折射,反映到人眼的色光与物体色相同。
02物体色
自然界的物体五花八门、变化万千,它们本身虽然大都不会发光,但都具有选择性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性。当然,任何物体对色光都不可能全部吸收或反射,因此,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黑色或白色。
在常见的黑、白、灰物体色中,白色的反射率是64% ~ 92.3%;灰色的反射率是10%~ 64%;黑色的吸收率是90%以上。
物体对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还受物体表面肌理状态的影响,表面光滑、平整、细腻的物体,对色光的反射较强,如镜子、磨光石面和丝绸织物等。表面粗糙、凹凸、疏松的物体,易使光线产生漫射现象,对色光的反射较弱,如磨砂玻璃、呢绒和海绵等。
但是,物体对色光的吸收与反射能力虽是固定不变的,而物体的表面色却会随着光源色的不同而改变,有时甚至失去其原有的色相感觉。所谓的物体“固有色”,实际 上是正常光源条件下人们对物体的习惯观察而已。如在闪烁、强烈的各色霓虹灯光下,所有建筑及人物几乎都失去了原有本色而显得奇幻莫测。
另外,光照的强度及角度对物体的颜色也会产生影响。
03计算机色彩显示
我们知道物体的色彩是对色光反射的结果,那么,计算机显示器的色彩是如何生成的?彩色显示器产生色彩的方式类似于大自然中的发光体。在显示器内部有一个和电视机-样的显像管,当显像管内的电子枪发射出的电子流打在荧光屏内侧的磷光片上时,磷光片就产生发光效应。3种不同性质的磷光片分别发出红、绿、蓝3种光波计算机程序量化地控制电子東强度,由此精确控制各个磷光片的光波波长,再经过合成叠加,就模拟出自然界中的各种色光。
04色彩的种类
(1)无彩色系
无彩色系是指白色、黑色和由白色与黑色调合形成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无彩色按照-定的变化规律,可以排成-一个系列,由白色渐变到浅灰、中灰、深灰到黑色,色度学上称此为黑白系列。黑白系列中由白到黑的变化,可以用一条垂直轴表示,-端为白,另一端为黑,中间有各种过渡的灰色。纯白是理想的完全反射的物体,纯黑是理想的完全吸收的物体。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纯白与纯黑的物体,颜料中采用的锌白和铅白只能接近纯白,煤黑只能接近纯黑。无彩色系的颜色只有-种基本性质一明度。它们不具备色相和纯度的性质,也就是说它们的色相与纯度在理论上都等于零。色彩的明度可用黑白度来表示,越接近白色,明度越高;越接近黑色,明度越低。黑与白作为颜料,可以调节物体色的反射率,使物体色提高明度或降低明度。
(2)有彩色系(简称彩色系)
彩色是指红、橙、黄、绿、青、蓝和紫等颜色,不同明度和纯度的红、橙、黄、绿、青、蓝和紫色调都属于有彩色系,有彩色是由光的波长和振幅决定的,波长决定色相,振幅决定色调。
05色彩的基本特性
有彩色系的颜色具有3个基本特性:色相、纯度(也称彩度、饱和度)和明度。在色彩学上也称为色彩的3大要素或色彩的3大属性。
(1)色相(色调)
色相是有彩色的最大特征。所谓色相是指能够比较确切地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如玫瑰红、橘黄、柠檬黄、钴蓝、群青和翠绿等,如下图所示;从光学物理上讲,各种色相是由射入人眼光线的光谱成分决定的。对于单色光来说,色相的面貌完全取决于该光线的波长;对于混合色光来说,则取决于各种波长光线的相对量。物体的颜色是由光源的光谱成分和物体表面反射(或透射)的特性决定的。
(2)纯度(彩度、饱和度)
色彩的纯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它表示颜色中所含有色成分的比例。含有色彩成分的比例越大,则色彩的纯度越高;含有色成分的比例越小,则色彩的纯度也越低。可见光谱的各种单色光是最纯的颜色,为极限纯度。当一种颜色掺入黑、白或其他彩色时,纯度就产生变化。当掺入的颜色达到很大比例时,在眼睛看来,原来的颜色将失去本来的光彩,而变成掺和后的颜色了。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在这种被掺和的颜色里已经不存在原来的色素,而是由于大量地掺入其他彩色使得原来的色素被同化,人的眼睛已经无法察觉出来了。
有色物体色彩的纯度与物体的表面结构有关。如果物体表面粗糙,其漫反射作用将使色彩的纯度降低;如果物体表面光滑,那么,全反射作用将使色彩比较鲜艳。
(3)明度(亮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各种有色物体由于它们的反射光量的区别,而产生颜色的明暗强弱,如下图所示。
色彩的明度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同一色相不同明度。如同一颜色在强光照射下显得明亮,弱光照射下显得较灰暗模糊;同一颜色加黑或加白掺和以后也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明暗层次。
②各种颜色的不同明度。每一种纯色都有与其相应的明度。黄色明度最高,蓝紫色明度最低,红、绿色为中间明度。色彩的明度变化往往会影响到纯度,如红色加入黑色以后明度降低了,同时纯度也降低了;如果红色加入白色则明度提高了,纯度却降低了。
彩色的色相、纯度和明度3个特征是不可分割的,应用时必须同时考虑这3个因素。
2.2 生理因素
人在接受色彩的过程中,由于眼睛的作用,客观的色彩在知觉判断中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偏离。现代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当视网膜上某-部位发生光刺激反应时,会引起邻近部位的对立反应。同时,视觉中的色彩补偿现象证明,人的视觉对色彩永远需求-种生理的平衡,即人眼看到任何一种颜色时,总是需要它的相对补色,如果客观上这种补色没有出现,眼睛就会自动调节,在视觉中制造对这种颜色的补偿。分为3个特点。
01明度适应
当眼睛由暗处突然进入亮处或从亮处突然进入暗处时,眼睛需要对明度变化进行适应。
进行多媒体画面艺术创作时,应注意不要使相邻两幅画面的明度差距太大。.
02色幻觉
色幻觉俗称视觉残相,是指当眼睛较长时间凝视某一形状的色光后 ,若将视线快速移到白色(或浅色)物体上,视觉中会出现相同形状,色彩呈现原色光补色的现象(这是眼睛为了调节视疲劳而产生的一种视觉平衡现象)。
03补色现象
在对比条件下,通过一种色彩而获得该色彩的补色印象,即补色现象。
人在看到某- .颜色时,便会本能地寻找其补色,客观上没有时,视觉上会去创造该“补色”;补色现象的存在,使得对比色的对比效果更加强烈,还会出现视觉混色现象(看红色再看其他颜色,会显得发绿)。
2.3 心理因素
认识色彩除了客观方面还有主观方面,可以查阅有关色彩的视觉心理基础理论。
不同波长色彩的光信息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后,经过思维与以往的记忆及经验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色彩心理反应。
01共同感受色觉心理
(1)色彩的冷暖感
色彩本身并无冷暖的温度差别,是视觉引起人们对冷暖感觉的心理联想,如下图所示。
暖色:人们见到红、红橙、橙、黄橙和红紫等颜色后,马上联想到太阳、火焰和热血等景象,产生温暖.热烈和危险等感觉。
冷色:见到蓝、蓝紫和蓝绿等颜色后,则很容易联想到太空、冰雪和海洋等物像,产生寒冷、理智和平静等感觉。
色彩的冷暖感觉,不仅表现在固定的色相上,而且在比较中还会显示其相对的倾向性。如同样表现天空的霞光,用玫瑰红色画早霞那种清新而偏冷的色彩,感觉很恰当,而描绘晚霞则需要暖感强的大红。但如与橙色对比,前面两色又都加强了寒感倾向。
人们往往用不同的词汇表述色彩的冷暖感觉,表达暖色的有阳光、不透明、刺激的、稠密、深的、近的、重的、男性的、强性的、干的、感情的、方角的、直线型、扩大、稳定、热烈、活泼、开放等;表达冷色的有阴影、透明、镇静的、稀薄的、淡的、远的、轻的、女性的、微弱的、湿的、理智的、圆滑、曲线型、缩小、流动、冷静、文雅、保守等。
介于暖色与冷色的我们称为中性色,如绿色和紫色是中性色。黄绿、蓝和蓝绿等色,使人联想到草、树等植物,产生青春、生命和和平等感觉。紫、蓝紫等色使人联想到花卉、水晶等稀贵物品,易产生高贵、神秘感觉。至于黄色, -般被认为是暖色,因为它使人联想起阳光.光明等,但也有人视它为中性色,当然,同属黄色相的柠檬黄显然偏冷,而中黄则感觉偏暖。
(2)色彩的轻重感
这主要与色彩的明度有关,明度高的色彩使人联想到蓝天.白云.彩霞及许多花卉,还有棉花.羊毛等,产生轻柔、飘浮、上升、敏捷和灵活等感觉;明度低的色彩易使人联想到钢铁、大理石等物品,产生沉重、稳定和降落等感觉,如下图所示。
(3)色彩的软硬感
其感觉主要也来自色彩的明度,但与纯度亦有-定的关系。明度越高感觉越软,明度越低则感觉越硬,但纯白的颜色反而使柔软的感觉越弱。明度高、纯度低的色彩有软感,中纯度的色彩也呈现柔感,因为它们易使人联想起骆驼、狐狸、猫和狗等好多动物的皮毛,还有毛呢、绒织物等;高纯度和低纯度的色彩都呈现硬感,如果它们明度又低则硬感更明显,如下图所示。色相与色彩的软、硬感几乎无关。
(4)色彩的前后感
由于各种不同波长的色彩在人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有前后,红、橙等光波长的颜色在视网膜后面成像,因此感觉比较靠前,而蓝、紫等光波短的颜色在外侧成像,在同样距离内感觉靠后。
实际上这是视错觉的一种现象,-般暖色、纯色、高明度色、强烈对比色、大面积色和集中色等有前进感;相反,冷色、浊色、低明度色、弱对比色、小面积色和分散色等有后退感觉,如下图所示。
(5)色彩的大小感
由于色彩有前后的感觉,因而暖色、高明度色等有扩大、膨胀感,冷色、低明度色等有缩小、收缩感, 如下图所示。
(6)色彩的华丽与质朴感
色彩的3要素对华丽及质朴感都有影响,其中纯度关系最大。明度高、纯度高的色彩丰富、对比强,感觉华丽、辉煌;明度低、纯度低的色彩单纯;对比弱的色彩感觉质朴、古雅。但无论何种色彩,如果带上光泽,都能获得华丽的效果,如下图所示。
(7)色彩的活泼与庄重感
暖色、高纯度色、丰富多彩色、强对比色给人跳跃、活泼有朝气的感觉,冷色、低纯度色、低明度色给人庄重、严肃的感觉,如下图所示。
(8)色彩的兴奋与沉静感
其影响最明显的是色相,红、橙和黄等鲜艳而明亮的色彩给人以兴奋感;蓝、蓝绿和蓝紫等颜色使人感到沉着、平静,而绿和紫为中性色,没有这种感觉。纯度对于色彩的影响也很大,高纯度色兴奋,低纯度色沉静。最后是明度,暖色及中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呈兴奋感,低明度、低纯度的色彩呈沉静感,如下图所示。
02色彩的心理联想
色彩的联想带有情绪性的表现,受到观察者年龄、性别、性格、文化、修养、职业、民族、宗教、生活环境、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色彩的联想有具象和抽象两种。
(1)具象联想
人们看到某种色彩后,会联想到自然界、生活中某些相关的事物,如下图所示。
(2)抽象联想
人们看到某种色彩后,会联想到理智、高贵等某些抽象概念。-般来说,儿童多具象联想,成年人较多抽象联想。如红色可联想到热情、危险、活力;绿色可联想到和平、安全、生长、新鲜;蓝色可联想到平静、悠久、理智、深远;黑色可联想到严肃、恐怖、死亡;白色可联想到纯洁、神圣、清净和光明等。
如下图所示,粉红色的暖色调让人联想起温馨的家居生活。
2.4 色彩形式美法则
平面构成具有形式美法则,色彩构成同样具有形式美法则,其中包括平衡、比例、节奏、呼应以及重点。
01色彩平衡
通常,色彩平衡的方式采用对称、均衡和不均衡3种。
(1)色彩对称
对称是一种形态美学构成形式,有左右对称、放射对称和回旋对称等。在中心对称轴的左右两边所有的色彩形态对应点都处于相等距离的形式,其色彩如通过镜子反映出来的效果一样,称为色彩的左右对称。
以对称点为中心,两边所有的色彩对应点都等距,按照一定的角度将原形置于点的周围配置排列的形式,称为色彩的放射对称。
对称是一种绝对的平衡。色彩的对称给人以庄重、大方、稳重、严肃、安定和平静等感觉,但也容易产生平淡、呆板、单调和缺少活力等感觉。
(2)色彩均衡
均衡是形式美的另一构成形式。虽非对称状态,但由于力学上支点左右显示异形同量、等量不等形的状态及色彩的强弱、轻重等性质差异关系,表现出相对稳定的视觉生理及心理感受。这种形式既有活泼、丰富、多变、自由、生动和有趣等特点,又有良好的平衡状态,因此,最能适应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是选择配色的常用手法与方案。色彩的平衡还有上下平衡及前后均衡等,都要注意从一定的空间、立场出发做好适当的布局调整,如下图所示。
(3)色彩不均衡
色彩布局没有取得均衡的构成形式,称为色彩的不均衡。色彩不均衡在对称轴左右或上下显示色彩的强弱、轻重、大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出视觉心理及心理的不稳定性。由于它有奇特、新潮、极富运动感和趣味性足等特点,在一定的环境及方案中可大胆加以应用而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称为“不对称美”。但若处理不当,极易产生倾斜、偏重、怪诞、不安定、不大方的感觉,一般认为是不美的。
通常,色彩不均衡设计有两种情况,-种是形态本身具有对称性,而色彩布局不对称,如马戏团的半白半黑小丑装;另-种形态本身呈不对称状,如下图所示。
02色彩比例
色彩比例是指色彩组合设计中各部分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长度、面积大小的比例关系。它随着形态的变化、位置空间变换的不同而产生,对于色彩设计方案的整体风格和美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常用的比例有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费波那齐数列、贝尔数列、柏拉图矩形比、平方根矩形数列和黄金分割等。
(1)黄金比例
黄金比例,即1:1.618为其简约比数,实用中通常将色彩比例关系处理为“2:3"、“3:5"、 “5:8" 等。
(2)非黄金比例
非黄金比例,色彩面积有大小、主次之分的配合,都被认为是富有对比情趣而值得采用的。因为只有一方处于大面积优势地位,-方处于小面积从属状态时,才能形成色调的明确倾向,表现出对比美的和谐感觉。
03 色彩节奏
色彩节奏,即明显带有时间及运动的特征,能感知有规律的反复出现的强弱及长短变化,是秩序性形式美的一种。通过色彩的聚散、重叠、反复和转换等,在色彩的运动、回旋中形成节奏、韵律的美感。一般有重复性、渐变性和多元性3种形式。
(1)重复性节奏
通过色彩的点、线和面等单位形态的重复出现,体现秩序性美感。简单的节奏有较短时间周期和重复达到统一的特征,适合机械和理性的美感。
(2)渐变性节奏
将色彩按某种定向规律作循序推移系列变动,它相对淡化了“节拍”意识,有较长时间的周期特征,形成反差明显、静中见动、高潮迭起的闪色效应。渐变性节奏有色相、明度、纯度、冷暖、补色、面积和综合等多种推移形式。
(3)多元性节奏
由多种简单重复性节奏组成,它们在运动中的急缓、强弱、行止、起伏也受到一定规律的约束,也可称为较复杂的韵律性节奏。其特点是色彩运动感很强,层次非常丰富,形式起伏多变。但如处理、运用不当,易出现杂乱无章的“噪色"不良效果。
04色彩呼应
色彩呼应,亦称色彩关联。为使用相关平面、空间不同位置的色彩,相互之间有所联系避免孤立状态,采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照应、相互依存、重复使用的手法,从而取得具有统一协调、情趣盎然的反复节奏美感。色彩呼应手法-般有分散法和系列法两种。
(1)分散法
将一种或几种色彩同时出现在作品画面的不同部位,使整体色调统一在某种格调中, 如浅蓝、浅红和墨绿等颜色组合,将浅色作为大面积基调色,深色作为小面积对比色,成为粉彩的高长调类型。此时,墨绿色最好不要只出现在一处, 除了可以相对集中地出现在一处以外, 还可适当在其他部位作些呼应,使其产生相互对照的态势。需要注意的是,色彩不可过于分散,以免使画面出现平板、模糊、零乱、累赘的感觉。
(2)系列法
使一个或多个色彩同时出现在作品、产品的不同平面与空间,组成系列设计,能产生协同、整体的感觉。
05色彩重点
在组配色调过程中,有时为了改进整体设计单调、平淡、乏味的状况,增强活力感,通常在作品或产品某个部位使用强调、突出的色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吸引观者的注意力,重点色一般都应选择安排在画面中心或主要地位。
重点色彩的使用在适度和适量方面应注意如下5点。
(1)重点色面积不宜过大,否则易与主调色发生冲突、抵消,而失去画面的整体统-感。而面积过小,则易被四周的色彩所同化,不被人们注意而失去作用。只有恰当面积的重点色,才能为主调色作积极的配合和补充,使色调显得既统-又活泼, 相得益彰。
(2)重点色应选用比基调色更强烈或相对比的色彩。
(3)重点色设置不宜过多,否则多重点即无重点,多中心的安排将成为过头设计,将会破坏主次有别、井然有序的效果,产生无序、杂乱的弊端。
(4)并非所有的作品都设置重点色彩。
(5)重点色同时应注意与整体配色的平衡。
热门课程
专业讲师指导 快速摆脱技能困惑相关文章
多种教程 总有一个适合自己专业问题咨询
你担心的问题,火星帮你解答春节之后大量抢人!这6个行业是转行首选,进去1年顶3年!火星毕业就能进
春节后求职,哪些行业进去能立马涨薪?打破信息差很关键!
还没毕业,就去帮电视台拍活动,作品被主任说“非常好”!猜猜是哪个专业呀?
回想过去,电子游戏里的草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草。开发者们只是简单地把草的纹理直接贴在游戏关卡的地板上
在火星的就业指导老师那里,经常收到同学们这样、那样的提问。其中有一些共性问题,就业老师会根据自己丰富的经验,为同学们给出合适的回答。
电影剪辑通常被称为“隐形的艺术”,尽管剪辑师的名号不如导演的名号响,但是如果缺少了剪辑师对拍摄素材的二次加工,电影作品将缺少其......
今天,我来和大家聊聊,迪士尼动画《海洋奇缘》系列是怎么用Maya软件为他们最新的续集打造获奖动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