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ightroom修改照片的功能中,有一个独立的模块叫做色调分离。色调分离在后期处理的过程中可能并不是总会被使用到,所以提及色调分离的文章并不是非常多,但是色调分离确实是一个非常有用也很重要的调色工具。
色调分离虽然很有用,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却并不是很好理解。所以在利用好色调分离的之前,需要掌握什么是色调分离,它是如何影响整个画面的。
使用色调分离调色过的图片
什么是色调分离?
在讲解色调分离的时候,我以Lightroom中的色调分离功能作为标准模型来讲述。在Lightroom中的色调分离功能主要分为3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高光的色相与饱和度,第二个部分是阴影的色相与饱和度,第三个部分是位于高光和阴影之间的平衡调节。
使用色调分离调节后的照片更有胶片的艺术色调
顾名思义,色调分离就是将画面的色调区分调节。而被分离的色调则是画面的高光和阴影部分,只针对画面的亮度,而不针对颜色。简单的理解,就是色调分离功能在进行参数调节之前,会计算出画面中每一个像素的明度值,然后去判断是属于高光部分还是阴影部分。
这可能有点不太好理解,这里需要借助直方图。在基础教程系列文章中,我特别讲述过什么是直方图。在8位的色彩模式里,直方图从左侧明度为0逐渐向右过渡到明度为255。
一张标准的直方图
当我们简单的将直方图分为三个部分,左侧阴影部分,中间为中间调,右侧为高光部分。而若我们简单的将直方图分为两部分,那么左侧就是阴影部分,右侧则是高光部分。在Lightroom中,对色调分离的方式更类似于将直方图分为三个部分,中间调的部分被划分的较小。
Lightroom中色调分离的对直方图分离的方式
因此,在理解了色调分离功能是如何对色调进行分离处理之后,剩下的就容易理解的多了。
不论是调节高光还是阴影,参数的调节的效果就是直接给像素进行着色。回顾色彩原理,颜色有三个基本信息,色相,饱和度,还有明度。而在色调分离中,像素的明度信息是不变的,只去调节所对应的高光和阴影部分的色相和饱和度。这有点类似于着色的功能。
调节色相可以更改高光或者阴影的颜色,调节饱和度可以调节所施加的这个颜色的浓度。当饱和度越高,颜色就越浓,对原先的颜色的覆盖也就越深。当饱和度设置为100的时候,画面中高光和阴影部分的颜色也就全部被替换成我们所选择的颜色。
而平衡功能则是调节色调分离是如何区分哪些部分是高光和阴影,影响对高光或者阴影调节的比例。以直方图来显示,就是这样。
左侧是把色调分离的平衡值调向高光部分,右侧是把色调分离的平衡值调向阴影部分
色调分离的作用
在理解了色调分离的作用之后,可以自己尝试一下效果。可以看到,色调分离调节了之后,饱和度越高,画面的色调就越统一,高光和阴影一共两种色彩。
使用色调分离处理的建筑摄影
使用色调分离处理的自然风光
因此,色调分离功能更能使照片形成统一的色调,而不会因为色彩过于繁杂而显得杂乱没有重点。色调分离功能能够使一批照片的色调统一,让一组照片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系列作品。色调分离也能够使照片具有风格化。当你在色调分离中使用了很高的饱和度,这使得照片具有更少的色彩,也就更具有艺术性的视觉效果。
左图我使用了较低的饱和度的色调分离,右图我使用了较高的饱和度的色调分离
上图是我拍摄的一张夜景,并且使用了色调分离,但是饱和度不同。左图中,我的高光色相为206,饱和度为18,阴影色相为214,饱和度为17。而右侧的图片中,高光和阴影的色相不变,但是高光的饱和度为74,阴影的饱和度为75。可见,饱和度越高,画面中的颜色越少,色调越统一,照片越具有风格化艺术化的效果。但是同其他的后期调整的参数一样,色调分离的调节也需要把握合适的度。
当人在观赏照片时,我们总是更倾向于画面色彩更加统一的画面。这也正说明为什么尽管现在已经进入了数码时代,但是胶片,以及胶片滤镜仍然这么收到欢迎。因为胶片具有一定的色调分离的效果,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胶片对色彩的诠释都有不同的倾向,因此才会这么受欢迎。
而进入数码时代,相机对色彩的还原更加符合肉眼在现场所见,虽然更真实,但是却少了胶片的味道。正因为如此,内置了丰富的胶片滤镜的富士微单很受欢迎,而且很多人都乐于使用JPG直出。
调整方式
色调分离中的参数并不多,调节起来也很简单。不过为了快速而且更有效的进行调节,我想介绍下我对色调分离调节的方式。
在色调分离调节时,尽管色相滑块位于上方,但是我建议先将高光和阴影的饱和度拖拽到一个较高的值,比如50。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先预览到你即将调整的颜色对画面的影响效果。
然后再去给高光和阴影部分调节选择合适的色相。当对色相满意了之后,然后再将饱和度调节到合适的范围。通常我对一张照片的进行色调分离饱和度不会超过20。最后再进行细微的调整。
在充分理解了色调分离之后,就会发现这并不是很难懂的概念。而且色调分离对于调色非常有用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