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从其最广义的角度来讲,是一种在特定的荧幕时空中进行的视听之旅,因此视效便成了电影之所以能成为电影的重要前提。在我看来,视效是一个比特效更广的概念,它几乎可以涵盖关乎画面的一切——色彩、构图、机位和场面调度,每个元素的微小改变都能变奏出新的视觉效果,使影片利用有限的语言单元变幻出无限的可能。一个画面或一组镜头的视效往往隐含着摄影机,更确切地说是导演的价值判断。它像一把钥匙,为观众打开了镜片解读的大门。好的视效不仅可以辅助影片对主旨的表达,有时还能赋予观众一种“上帝视角”,加深影片五味杂陈的悲剧感。总而言之,视效是一部电影的重要维度。从某些角度来讲,《当风吹起的时候》可以算作电影视效的范本。
《当风吹起的时候》讲述了一对住在乡下的老夫妻在核弹爆炸后避难并最终身亡的故事。与大多数以战争为依托的故事片一样,《当风吹起的时候》也是以反战为主题,是个十足的“主旋律”影片。在这部影片中,视效为主旨的表达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可以说,正是视效之风拨动了反战的琴弦。
提到视效,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就是影片的光影色彩。戴锦华教授在《电影理论与批评》一书中提到,“作为电影视觉语言的色彩,必然联系着光。作为电影影像的色彩,是在不同光源状态下的色彩变奏。”而不同的色彩和光源状态在影片中往往对应了不同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在《当风吹起的时候》中,核弹爆炸前的画面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色彩——老夫妻的乡间小屋充满了各种暖色调,映衬出生活的温馨。当战争来临时,一切都变成了灰色和土黄色。这一方面是对核弹冲击的艺术模仿,另一方面也暗示战争摧毁了一切美好和差异,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将尘归尘、土归土。通过这种色彩骤变的视觉效果,影片在清晰地传达着自己的主旨,即突如其来的战争总会让人措手不及;战风过境,一切美好的愿景都将烟消云散。
在影片中,动画场景和现实场景界线的刻意模糊同样成为了视效的亮点。核弹爆炸的冲击波以极快的速度逼近老夫妻的乡村小屋,这种极快速的镜头推进放大了战争的侵略感和恐怖感。作为荧幕另一端的观众,我们和老夫妻一样对这样的冲击束手无策,只能等待着巨大的冲击波摧毁这座温馨的房子和它所代表的一切幸福生活。在冲击波破窗而入的短短2、3秒的镜头中,画面的动画感降低,真实性增强,我们仿佛看见一个真材实料的柜子在眼前被炸得粉碎。这种将动画与现实相融合的视觉效果打破了电影,尤其是动画电影,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那道墙,使战争的冲击被更加猛烈而真实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这样一来,《当风吹起的时候》就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动画再造,它本身已经真真切切地成了“物质世界的复原”。
爆炸后,摄影机通过升格镜头,或者说慢镜头,追踪了厨房内锅碗瓢盆和茶具漫天飞舞的场景,也通过一幅幅定格画面的拼接回忆了老夫妻年轻时的生活。在慢镜头视效中,时间和空间的比例被放大——在狭小的空间内,时间得到了巨大的延长;它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将过往、现在甚至将来都聚焦在时下。时间的凝聚给了影片沉甸甸的怀旧感。而后镜头突然加速,茶具猛地撞到墙上夫妻的结婚照,玉石俱焚。如此视效同样也是为了强调战争瞬时的毁灭性,这种毁灭性的创伤是任何时间的积累都无法阻挡也无法抚平的,暗示影片的悲剧结尾。
在影片中,女主人公总在安慰自己,看不见的东西一定不会伤害他们,然而影片的视效却偏偏让观众去关注那些老夫妻没有看见的东西,比如空气中漂浮的尘埃和缓缓剥落的门漆。还有一些老夫妻本该看见但却因为悲剧需要没有看见的警示,比如腐蚀的玻璃瓶、垂死的鸟和像裹尸布一样渐渐灌进的毒气。这样的视觉效果给了观众一种“上帝视角”,使得观众掌握了比主人公更多的信息,也使得影片的悲剧走向更加明显。
即使在这般环境下,男人仍然保持着乐观的情绪。他相信,过去人们在战争中无法存活是因为那时科技仍处在婴儿期;而如今,科技如此发达,政府一定会有更好的救援方式,他们一定能够获救。男人这种近乎幼稚的乐观多讽刺啊,科技确实已经脱离了婴儿期,然而它并没有能力去保护两个普通人的生命。相反,科技的进步使生命变得更加脆弱,不堪一击。反战机构的兴起同样也只是空口言——花样百出的反战机构只是作为字母缩写在屏幕上一闪而过,并逐渐淹没在了聒噪的战鼓声里。种种这般视效处理都指向了言语的虚无,这些机构口中的“反战”仅仅是维持和平假象的空口言罢了。
影片临近结尾处,在老人垂死之际,画面出现了抖动。背景中的配乐仿佛死亡的钟声,大钟每敲一下,画面就抖动一次,这样的视效是在传达垂死之人生命的脆弱。这种画面的抖动发展到后来就变成了重影和视线模糊,仿佛摄影机和人物运动的节奏已经无法保持一致。这种脱节的视效仿佛在描绘生存与死神之间最后的拉扯,并将影片引向最终悲剧的收场。
整体来讲,《当风吹起的时候》的视效做的中规中矩,虽没有被条条框框牵制,但也没有特别一鸣惊人的地方。它之所以在某些方面可以成为范本,是因为它的视效跟剧情相辅相成,没有为视效而视效,也没有刻意去炫耀技术。它用贴切的视觉效果静静地为反战发声,没有各种机构的聒噪,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但正是普通人淡淡的悲剧才更有普遍意义,因为老夫妻的遭遇可能就是我们每个人正面临的威胁。当战鼓响起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只能静静地等待死神来临?我们的反战努力是否只是空口言,虚无得不堪一击?在所谓的和平年代,这一股平淡的视效之风似乎为我们吹来了无尽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