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成立至今,舟人文化已经行走过13个年头。作为圈子里的常青树,其团队创始人阿冬林见证了国内特效行业的跌宕起伏。相对严苛的创作环境和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让新生代的年轻导演对特效团队的综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有着20年行业经历的阿冬林,对这种变化的规律谙熟于心。正所谓“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从《Hello!树先生》到《决战刹马镇》,从《战国》到《白日焰火》,他看似悠然自得、遍地撒网,实则因地制宜、自成一家。今天,火星网有幸邀请到这位特效总监,我们将从前不久拿下金熊奖的电影《白日焰火》说起,来唠唠国内特效行业发展那点事儿。
阿冬林简介:
阿冬林:画家、建筑师、书法家,多部影视剧视效总监。 出生于1973年青海省乐都县人蒙古族,自幼喜好绘画,研习书法,现居北京。2001年创立舟人(北京)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任董事长。
主要项目:
建筑及室内设计
定州河北国华电厂室内设计;中国外经贸部室内改造工程;中国驻墨西哥、缅甸、科特迪瓦经商处建筑及室内设计等。
电影视效指导
《白日焰火》、《Hello!树先生》、《战国》、《水印街》、《双城计中计》、《巨额交易》、《决战刹马镇》、《查无此人》、《夜车》、《都市童话》、《对岸的战争》、《凤凰》、《虾球传》、《哈琅署火》、《玩酷青春》等。
金熊奖获奖影片 《白日焰火》制作解析
《白日焰火》制作概述:文艺片特效难做
当初接《白日焰火》这部电影有三个原因,一是这部片子的选材,二是它的拍摄风格和文艺气质,三是导演对项目负责的态度,这三点打动了我,并最终促成这次合作。这部片子我们大概制作了100多个特效镜头,别看镜头数不大,但修修补补的工作非常折磨人,而且导演对片子的要求真的非常严格。我们公司有一个惯例,所有制作完的镜头都需要经过我亲自审查,我这头改完通过以后才拿给导演看。即便如此,导演看过之后,还有很多需要修改的地方。
为了制作这部电影,我们特效团队在前期进行了很多准备。这部电影和其他电影最大的不同是,它的镜头是分两个年份拍摄完成的,比如第一年拍摄的景物中有雪景,到了第二年背景就变了,想要使最终的电影画面统一,需要后期大量的修补与完善,比如在路边、房屋等位置添加雪景等。由于本片是在高寒地区拍摄的,所以一些镜头中用到的置景根本无法施工,像霓虹灯、摩天轮等这些场景都需要后期重新制作。这片子是很文艺的一部片子,它对特效的要求只有一点,就是真实。最后上映的时候,观众纷纷反映看不出有特效的痕迹,这也是对我们特效团队工作的最大肯定。
《白日焰火》特效镜头
《白日焰火》制作重点:雪景 灯光 摩天轮仿真特效
本片从技术方面讲,纯CG的镜头有两处,数字绘景所涉及的镜头比较多,每个镜头的细节抠得也比较细,主要是追求真实。我感觉这是一种职业态度,因为制作这种写实特效其实比特效片难度更大,要做得逼真,让观众看不来CG的存在。在这些镜头中最难处理的就是各种雪景,如商铺的雪、空气中的雪、山上的雪等等。其实单纯只制作雪难度并不大,但正如前面提到的,本片的拍摄年份不同,雪景需要重新接戏,两年拍的要做成统一的,时间也要符合。比较难的是雪快要融化时候的倒影,还有车压过的痕迹等。还有一点,很多戏是从公车上拍的,我们需要把这些镜头中的街景换掉,修修补补的工作有时比全CG制作更加耗神。
第二个制作难点是光的仿真效果,由于置景部门涉及到费用等问题,拍摄的时候很多镜头没能加入灯光,这些镜头都需要后期来处理,如片中夜总会的夜光灯,所有停在窗前的车灯和街景都有反射,光效要一点点调。为了保证这些镜头的效果更加逼真,我们去拍摄了很多霓虹灯的视频,研究了好久,观察灯光的变化后再照着去制作,并且还要符合设计稿的制作需求。这组镜头光设计稿就修改了7、8版,最后制作完成的版本其实我不是很满意,但由于时间太紧要送柏林电影节,最后也没来得及修改。其实观看是没问题的,只是距离我的艺术要求还差一些。
还有一场是摩天轮的戏份,也没法实地去拍。我们只能先拍一个静止的摩天轮,然后再加上各种灯和城市,用数字绘景的方式给做出来。另外还有片中的各种礼花,在现场拍摄时我们曾经尝试去燃放真正的烟花,但问题很多,首先亮度不够,更要命的是后期制作的画面要跟拍摄时的画面进行匹配,一有对比就很麻烦了。综合来说,本片的制作难度不算高,但怎么把它做好,就要看导演、摄制组以及特效组之间技术理念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了。
《白日焰火》特效镜头
特效工作需贯穿制作始终 沟通和技术同等重要
在一部影视作品的制作环节中,技术固然重要,但沟通在很多时候可以解决重复的工作量和不必要的麻烦。拿我们公司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凤凰》来讲,当时有一场戏设计的是泥石流,但在2005年的CG行业去创作泥石流特效是软肋,制作流体是非常难的。我只能跟导演金琛反复沟通,最终改成了地震。如果当时我是一个不懂技术的人,一味追逐导演的艺术需求,可能会因为泥石流这场戏把整个戏的气势都毁了。
好的想法谁都有,但如何用最合理的方式实现,是视效总监要掌控的。视效总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兴岗位,同时也是一个具有艺术指导性工作的岗位。他要具备坚实的技术基础,还要根据剧组的预算,综合考量提供最优的视效制作方案。关于视效方面的创作的相关工作很多人都很在行,比如摄影、画家,任何一个从事与视觉相关工作的人都可以进行艺术创作,但对CG技术环节不了解,前期创作出来的特效画面就会失去操作性。
另外,在技术的基础上如何控制预算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当拍摄完成后,有些画面不用做前期处理,在电脑上很简单就可以处理好,但视效团队要在前期设计的时候给导演提供一个合理的施工方案、拍摄方案、操作方案。例如《战国》当时剧本中有两个古建筑鹊楼,置景费非常昂贵,但如果使用后期制作,只需一个特效师用一天就能完成;《战国》中还有一处赛马场的戏,齐国作为时下大国,赛马场要设计得恢弘大气,当时用广角镜头拍摄,而实际置景完成的整个赛马场看起来像个羊圈,后来我们在后期制作成了两层的高度,相当于12米高的围墙。虽然在翻阅战国历史资料后发现,真正做出来的风格和史料上描述的齐国建筑不太像,但为了和布景达到统一,我们只能做那么高才不显得突兀,这也是后期对画面效果的控制和把握。所以特效团队不仅仅是完成电影所需要的技术指标,还要综合考虑拍摄、制作环节中的种种因素,为导演提供合理的制作方案。
《战国》特效镜头对比图
应对好莱坞大片冲击 是契机也是挑战
目前,美国很多特效公司不景气,而亚洲特效行业则正在繁荣发展。首先谈谈去年在风口浪尖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特效公司这个事件。当时发生这件事后,我专门给公司开了一个会,我认为少年派特效公司的倒闭不是因为特效行业不行了,而是其他方面的问题所导致的。原因有二:第一,特效的工作是按镜头付费的,加量却不加价会导致公司运营成本增加,在美国这种法制健全的国家,合同没有签清楚是经纪人的问题,跟导演没多大关系。从经营的方向来讲倒闭是必然的;第二,电影工业是艺术也是商品,拿车的价值举例,客户付了夏利的钱,就只能产出夏利车,如果公司拿做夏利的钱去生产宝马车,那亏损也是必然的。也就是说,虽然追求完美的艺术效果值得赞扬,但前提是要控制在一定的成本范围之内,超出预算就会出问题。所以我在这个事情上并不悲观,我觉得特效只是电影工业中一个部门,各司其职这个行业才能良性发展,我在中国特效从业近20年了,我们团队也想做更多的好作品,但是我们也要同时保证员工的生存和公司的生存。这就好比战场,如果你不改变军队的方向是无法获胜的。
另外,很多人认为随着好莱坞大片过多的进入中国,会对中国造成一种文化侵蚀,其实我感觉这是很正常的行业发展,就像肯德基、麦当劳来中国一样,他们有他们的发展方式,国内传统饭店也有自己的一套经营模式。特效行业也是如此,美国大片固然好,但文艺片也会有人做,市场这么大,总有适合自己的那条路,而且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美国大片虽然现阶段票房高,但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可能满足所有中国观众的口味。所以我认为中国自己的团队和创业人员要自立自强。其实我国的特效行业的技术与软件水平,跟国外差距不大,关键在人,我们从业者和经营者要站在什么角度看问题,如何定位自我和公司。换句话说,乱世出英雄,现在社会制度开放了,只要我们坚持,对行业有信心,就一定可以成功。
阿冬林20年艺术路:建筑、动画、特效面面俱到
做特效 我是国内最早一批CG人
我是青海人,从小在西北长大,父亲是当地非常有名的书画家。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我从小就很喜欢画画、书法、碑帖篆刻等,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栏目叫“电影魔术”,每期会介绍美国电影的幕后制作,我看过以后非常喜欢,可以说从事影视幕后相关的工作是我儿时的梦想。其实我接触CG非常早,曾经用过dos版的3ds3.0,最初学习的目的就是工作需要,当时我大学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毕业后也做了很多年的建筑设计,但发展到后期,由于受建筑资格证等的限制,再加上我对理工科的东西不感兴趣,最终放弃了建筑行业,选择做广告、动画、影视等视频方面的工作,并开办了舟人艺术设计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为舟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理论上讲金琛导演是带我进入影视行业的人,当时我经朋友介绍跟他相识,几次合作后他非常认可我们公司的实力,慢慢地他的片子都由我们来制作。比如《战国》,其实它的特效量非常大,只不过在后期剪掉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特效镜头。这个项目让我对特效行业有了新的认识,加之国内特效行业起步较晚,技术和流程都很基础,公司只有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才能走得更远。
《白日焰火》雪景制作
开公司 让商业与艺术相辅相成
我开公司遇到了太多波折,一个人经营一个企业,相当于做一艘船的船长,我的责任就是让这艘船不会沉底。而如果你还没有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我建议你应该先去找一艘船。我现在走这条路,其实也是被逼无奈,一方面因为生活现状,我25岁时孩子就出生了,我需要给家人更好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这个行业的现状是从业人员的年纪普遍偏小,我27岁去面试的时候,面试我的主管比我还小。考虑到种种因素,我决定自己开公司。正因为我的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我不能让我的员工经历跟我一样的烦恼,所以我的公司绝对不会拖欠工资,我尽量去维持公司的平稳开支,让员工的收入和公司利益去挂钩,使员工更有动力地去工作。这是对内。
而对外,我们要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对待这个问题上,我有一段渊源跟大家分享:由于受家庭环境影响,我本应该选择学油画或国画,但其实纯艺术家都比较贫穷,为了改变现状我选择了实用美术。实用美术的理念是,你的作品是产品,产品就要销售,要赚钱,作为艺术家无法回避销售这个环节,尽管现在很多艺术家并不想直面这个现状,活在自己阳春白雪的世界里,认为通俗就是粗俗,这是大错特错。任何一个艺术思路的都能设计出很通俗、很厉害的东西,你的审美能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去适应,这是真正考验一个艺术家能力的事。身为艺术家,你只能根据市场,根据客户去改变风格,而不是让客户来适应你。要适应这个社会,不能让社会适应你。
《白日焰火》特效镜头
当导演 做自己擅长的特效电影
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我希望有一部属于自己的片子,但特效行业有一个属性,就是你做过什么观众看不到,比如在《白日焰火》的庆功宴上,导演介绍我们特效团队时,说片中的很多镜头都是由我们来完成的,但很多人表示没看出来。当然对这部电影而言,“没看出来”是对我们的最高评价,但也意味着你要默默无闻。所以说,后期团队想要被大众知晓只能往前端走,但首先我们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就是要做自己擅长和适合的领域,比如武指当导演会拍动作片、演员当导演可能更注重故事性的表达,而特效人做导演也要立足根本,从特效片做起,把后期和特效这部分强项先做好,把第一部电影的票房打好,这样可以给投资方信心,也能够为日后的电影制作积累经验。
当然,在中国当导演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中国电影审查制度,我想说的只有四个字,接受现实。既然身在中国,我们就得在能力范围内去尽力改变这个行业,做自己该有的贡献,从而影响身边的人。我有很多后辈过年给我发短信,说从前听了我的教导非常感激,我也很感慨,我觉得这是我的价值。实际上我更希望这个行业都是像我这样的人,热爱专业,有责任心,如果我们强大了,团结了,真的就所向无敌了。同行之间不仅仅是竞争,更是共赢。我的观点就是,谁都开饭馆,你有你的开法,我有我的门道。行业的发展不是由几个人决定的,而是国家的问题,所以有时不要被很多东西束缚住,也不要怨天尤人,适应社会,学会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
《白日焰火》特效镜头
新人建议:培养美学修养 坚持脚踏实地
如果通过火星网给年轻人一些建议,我想先从我们公司的人才培养说起。舟人培养人才的定位是艺术家,我们会首选美学修养较高的人才。比如三维建模师,不仅仅要懂建模、懂场景,他一定还是一个设计师。举个例子,《星球大战》中所有的机械元素都是经过专业人员设计的,场景是由建筑专业设计的,专业的人做出来的东西一定很精准,最后的效果自然非常可信与逼真;《阿凡达》之所以成为一个时代的标杆,就是因为其逼真的制作度,片中的飞机设计都会有机械原理在其中,所以艺术不能脱离现实而单独存在,这也是国内一些从业人员的问题。其次,思维要活跃,我们公司每周都会有内培活动,员工在这里会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是设计师,另一方面还是制片人,要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最终快速完成项目。这样既减轻了公司成本,也让员工个人得到充分锻炼,很利于其个人职业规划的发展。
对新人我想说的是,首先你得目标明确。你要想清楚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想成为特效行业最顶尖的人,那就要具备这个职位所要求的素质,例如创意能力、绘画能力、设计能力、沟通能力等,这些能力要达到什么标准才可以完成目标。把这些都了解清楚并制定计划,可以列一个单子,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去培养,一项项实现。
其次,我认为艺术要大于技术,创作本身是最重要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名角色建模师,除了要有优秀的美术功底,还要了解结构学、解剖学的知识原理,这样你的作品才不会失真,进而才会有“灵气”。所以我认为刚入行的新人要重点培养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而不是仅仅只停留在技术角度看问题。另外多学习大师作品,从中汲取养分,只要坚持理想,努力奋斗,向自己的目标坚实的迈进。
《白日焰火》特效镜头
《白日焰火》特效镜头欣赏
《战国》特效镜头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