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部赛车动作片《速度与激情》已于4月12日上映,在这部火爆动作大片中,主演保罗·沃克在2013年11月30日意外离世,而正在拍摄《速度与激情7》的剧组随后也对外发表声明,暂时停止对《速度与激情7》的拍摄和制作。而原定的2014年7月上映也改成了2015年4月12日。
应对主演意外离世,外界分析有三种可行方案:第一种,还是按原剧本拍摄,找替身,使用CG特效,让沃克把戏“演”完。 第二种,重新修改剧本,把角色“布莱恩奥康纳”写死,或者让他消失。最后一种则是放弃这个角色,重新拍摄来过。
每一种方法实现的成本都很高,如果去掉“布莱恩奥康纳”这个角色,大多数观众不会买单。而修改剧本,把“布莱恩奥康纳”写死,缺少对死者和影迷的尊重。最终,环球还是选择使用替身拍摄,再用电脑特技修改头部。
在以前很多影片里都有用到过这种“换头术”比如2000年《角斗士》里演员奥利佛·里德因为心脏病而无法完成影片,视效公司制作了一张数码面具加在演员脸上。这部片在当年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效奖。
比如大卫芬奇的《返老还童》,几乎全片中皮特的角色的头部都是CG模型。
比如在《社交网络》中里面的双胞胎也是同一个人出演,利用替身+换头的技术完成。
比如在《创:战纪》中,CG模型让已过六旬的杰夫·布里吉斯在影片中以三十多岁的样貌出演。
还有《美国队长》里,将健壮的克里斯·埃文斯变成了身材瘦弱,脸庞消瘦的角色。
这些影片都是利用数字手段来替换头部。他是怎么实现的,我们通过一些幕后解析来大概讲解一下“换头术”的技术原理。
我们先从《创:战纪》来讲。视效公司给杰夫·布里吉斯做面部扫描,生成面部的CG模型,在他的脸上贴了一百多个数据捕捉点用来捕捉表情细节。
还有一个数据捕捉头盔,头盔里有从各个方向能从拍摄到人和角度的摄像机用于捕捉他的脸部运动信息。现在的动作捕捉技术用到很多领域,很多电影和游戏制作都使用到这个技术。
先是在3D软件里建成角色的模型,再把从动作捕捉仪捕捉到的演员的动作数据导入三维软件,进行绑定。最后在细节处进行调整,人物就完美的被采集到模型里了。这里使用的数据捕捉头盔主要是为了后面绑定模型合成时,跟踪面部,帮助替身表演做头部定位。
当采集好数据后,由替身演员表演布里吉斯的戏分,演员带着便于跟踪抠像的头套,再用模型替换替身演员的头部。由于人的面部肌肉和身体肌肉比较复杂,每个人的运动方式包括呼吸节奏都不一样,所以,在替换完成后,还得在细节处手动调整。不然画面可能就会有抖动不贴合或者头和身体运动不协调。
最后还得模拟现场的灯光,影片里的人物一直在运动,光也随时在变化,所以还得需要正确的光线数据给模型,才能完美的替换。
接下来我们看看《返老还童》的CG头膜制作过程。
影片里本杰明·巴顿是一个年轻化的过程,所以在影片的不同阶段,人物所使用的头膜都是不一样的。影片中皮特真正出演的镜头就是年轻的那段,当然也经过了数码修复,是基于演员而没有用CG头膜。
和《创·世纪》一样,在拍摄老年本杰明时,剧组也选了一个老年演员来饰演,头上戴着便于跟踪替换的头套。
而不一样的就是在《返老还童》里,演员皮特并没有使用在脸上贴数据捕捉点。而是采用更为高端的面部扫描技术,直接捕捉皮特的面部数据信息,可谓是量身定做。
面部捕捉系统记录了皮特一系列的表情动作变化,并做分类,作为一个库。同时在进行捕捉的时候,还使用了4台高清相机,拍摄皮特的各个角度的表情动作,用于分析合成。
这一些做好之后就开始替换模型。为了仿真效果更好,模型上五官、皮肤、毛发都专门由一套系统开发。可以表现各个年龄段的角色。最后再将所有效果叠上模型合成,包括匹配现场灯光和手动调整细节。这样效果才算完成。